最新消息 News

醫學新知

耳石脫落釀暈眩 復位治療可改善
文/鍾從得

52歲的楊女士(化名)清晨側身準備起床,不料當下卻感覺天旋地轉,還會噁心想吐,她不敢動閉上眼,痛苦躺著,約一分多鐘左右,暈眩感慢慢退去,這突然的暈眩讓她害怕,在家人的陪同下就醫,經診斷為耳石症。

耳石症的醫學專有名稱為「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」,它是眩暈症的一種,但經過耳石復位後,暈眩的問題是可以治癒的。

耳朵也和腎臟、膽囊等器官一樣會結石嗎?其實不是,耳石的存在是耳朵構造的一部份,是內耳裡面橢圓囊斑耳石膜上的碳酸鈣結晶物,它的功能是人體平衡的感受器官。

耳石細細小小、密密麻麻,有上千萬顆之多,約1-10微米大小,要在高倍顯微鏡下才看得到;正常情況下,耳石黏附在雙側內耳裡前庭的耳石膜上,耳石膜好比是一塊地氈,健康情況下耳石黏貼其上,一旦脫落,滾進了半規管裡面刺激了神經,導致平衡資訊的感受出現障礙,進而引起眩暈、頭暈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
◎耳石為什麼會脫落?臨床上約有6-7成原因不明,但有幾種人是好發危險群:

●老年人,年紀越大越有機會,可能和器官退化有關。

●病毒感染。

●外傷(頭部受到撞擊)。

●女性(較男性多2-3倍)。

頭部暈眩的原因很多,如吃藥的副作用、睡眠問題、低血壓、頭部血管阻塞、前庭神經炎、梅尼爾氏症、偏頭痛等,所以,醫師要靠詳細問診,找到問題方向後再作檢查治療。

除了陣發性暈眩症狀,眼球有特定方向的震顫,是耳石脫落一個典型的表現,一旦確診,就可以進行耳石復位治療。

「耳石復位術」在門診就可執行,是一種物理性的治療方式,主要是藉由身體頭部姿勢的改變,使脫落的耳石從半規管重新歸位到內耳前庭;通常做一次復位術,7-8的患者就不會大暈了,少數會持續幾天不穩定,要2-3次才會歸位成功。

另有少數患者,經復位多次失敗或發作次數過於頻繁,可使用半規管阻塞手術治療,9成5的病人可回復正常生活,不再受耳石脫落暈眩之苦。

耳石脫落症復發率約3-5成,提醒患者要避免頭部受到外力撞擊,如再發生相同的暈眩症狀,不用驚慌,就醫即可復位治療,9成以上都可治癒。

(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)

參考訊息來源:20220601  自由時報電子報 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520397
幼兒發展遲緩 恐缺乏營養素
文/周彥廷

兒童發展的過程,一般來說,2個月大的嬰兒因視覺較成熟,開始可以對父母及親近的人笑;4個月左右能翻身;7個月大可以坐著;8個月大時會爬;一歲開始可以扶著東西走路、發出簡單的爸爸或媽媽等聲音。如果超過某個年齡,應有的能力遲遲未出現,例如兩歲大還不會走路、講話,就要留意可能是「發展遲緩」。

「發展遲緩」是指某些原因造成兒童在運動、感覺、認知、語言、情緒及社會適應等方面,出現一種或多種發展項目明顯落後正常孩子應有能力的情形。這種問題越早治療越好,因為0-3歲是孩童腦部發展最快速、最重要的關鍵期,對3歲之前的發展遲緩兒童積極進行早期療育,效果會比3歲之後進行來得療效顯著。

3歲前療育 效果較顯著
除了積極早療復健外,找出引起發展遲緩的原因,也非常重要。發展遲緩的成因眾多,其中部分和營養素有關。有些營養素對嬰幼兒腦部發展扮演關鍵角色,一旦缺乏恐引起發展遲緩,若未找到潛在病因並矯正,單靠復健,效果未必理想。

●飲食中缺鐵,除了可能引起兒童缺鐵性貧血,導致發育不良又瘦又小外,亦會影響發展學習。嬰幼兒時期缺鐵可能造成動作和認知發展遲緩,若缺鐵情況長期持續下去,長大後發展出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也將顯著增加。

●鋅的缺乏同樣會使孩童發育不良,還容易引起傷口癒合及皮膚問題,同時學習發展也受影響。

鋅缺乏的兒童,專注力和肌力皆會不如正常孩童,後續學習發展自然較差。

●維他命D缺乏除了影響孩童生長外,某些研究顯示,也可能與神經學發展有關,尤其是情緒和語言的發展。

上述提到的營養素,市面上都可買到補充品,但不建議在未經醫師評估的情況下,父母隨便買給孩子食用。因為鐵劑、鋅錠若服用過量,都可能造成腸胃不適或頭痛等問題,另外亦有案例因服用過多維他命D合併鈣片,反而造成腎結石。

驗血確定 再食用補充品
提醒家長,若懷疑孩子發展遲緩可能和營養素缺乏有關,應該請醫師檢查評估,必要時抽血檢驗,確定那種營養素缺乏再行補充,才能有最好的治療效果。

(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)

參考訊息來源:20220330  自由時報電子報 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508674
處理長輩吞嚥困難 食物打成泥非萬靈丹
記者邱芷柔/台北報導

78歲的吳媽媽去年中風預後假牙不合,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,3個月體重減輕3公斤,女兒擔心媽媽營養不良,買了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,更費心把食物剪碎,但媽媽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而住院。

台大醫院復健科與營養師團隊指出,許多民眾常誤以為「只要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」,或覺得「使用液體增稠劑就安全」的錯誤迷思。

提防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
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指出,食物太稀容易嗆咳、太稠不好吞嚥,把食物剁碎可能有小顆粒殘留在口腔,一旦食物誤跑到氣管,就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。

照護飲食專書教製備技巧
吳媽媽經團隊評估,根據IDDSI(國際吞嚥困難固體食物與飲品質地分級標準),改吃食物分級4-5之間及液體稠度2-4之間的糊狀或濕潤細軟食物,成功改善進食與健康情況。

台大醫院昨發表專為吞嚥困難患者量身設計的飲食指南《全彩圖解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》。台大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說,這是國內第一本相關專書,提供八大類、93道分級示範食譜,IDDSI依吞嚥與咀嚼能力,訂出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,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,其中食物分為3-7級,飲品分為0-4級,幫助民眾學會食物製備技巧。

台大醫院復健部醫師蕭名彥表示,吞嚥因難常見的表現略分為3種:容易嗆到、吞不乾淨及吞不下去。其中吞嚥困難是高齡長輩常見問題,更是造成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之一,過去研究顯示,社區中沒有明顯疾病的長者仍有約10%有吞嚥困難問題,此外,腦傷、腦中風、退化性疾病等患者也會出現咀嚼吞嚥障礙。

台大醫院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張綺芬指出,吞嚥困難的病人可分直接與間接兩種訓練方式,直接吞嚥訓練會利用食物,邊吃邊做訓練,而間接吞嚥訓練則以強化肌肉動作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為主。

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,調整食物質地是吞嚥困難處置最方便的方式,但患者仍需先找到病因,而適合什麼樣的飲食質地,也必須透過醫師、語言治療師的專業評估與清楚分級指引,搭配營養師進行質地飲食規劃,才能兼顧美味與健康。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。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。

參考訊息來源:20220330  自由時報電子報 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508675 

高蛋白飲食 非人人適合
高蛋白飲食 非人人適合

一位醫學院學生,長得很高大健壯,憂心忡忡地來門診求助:「學長,我上個月體檢,肌酐酸上升兩倍,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到剩下65,我是不是乳清蛋白吃太多,所以腎臟壞掉了,該怎麼辦?」

原來他已經健身好幾年,一直按照健身教練的指示使用乳清蛋白粉,最近為了實習接受體檢,才發現腎功能好像受損了?

另一位年輕女性帶著健檢的報告,詢問她這次檢查尿蛋白過高是什麼原因?仔細了解,原來她為了保有水嫩膚質,一直在服用某牌養顏美容液,還帶了樣本給我看,一看成分,發現蛋白質含量頗高,一直吃下去會傷腎嗎?

其實高蛋白飲食只會對慢性腎臟病患造成傷害腎臟的風險,正常腎功能的人不會受影響。雖然最新2020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中,整理了近20年來高蛋白飲食對於正常腎功能人影響的文獻,發現仍然沒有普遍共識,但的確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,高蛋白飲食透過很多路徑來影響腎功能。

近來利用高蛋白飲食減肥或是控制糖尿病的風氣盛行,如果民眾想進行高蛋白飲食,要注意什麼?

先就醫諮詢 定期追蹤腎功能
●首先要諮詢醫師自己有沒有慢性腎臟病的可能,適不適合做高蛋白飲食?因為許多人有潛在慢性腎臟病卻不自知,高蛋白飲食對已有慢性腎臟病患的傷害性是確定的。

優先選植物性蛋白、白肉、魚貝
●沒有慢性腎臟病的人,建議可以選用植物性蛋白作為飲食來源,因為在一篇2019年發表的世代研究中發現,飲食中以攝取紅肉或加工紅肉製品,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高於以家禽、魚等飽和脂肪酸較低的蛋白質攝取的人,也高於以堅果、低脂乳品類、全穀類以及黃豆等植物性蛋白質攝取的人。所以優先選擇黃豆、黃豆製品或選擇白肉中的家禽類與魚貝類作為高蛋白質飲食來源,比較不用擔心傷害腎功能。

最後再次提醒想要進行高蛋白質飲食的讀者,保護腎臟最保險的做法還是諮詢醫師,定期追蹤腎功能。

(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)

參考訊息來源:20220122  自由時報電子報 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497112
尿酸長期偏高 要留意腎功能
尿酸長期偏高 要留意腎功能

62歲陳先生,有高尿酸血症的病史,又喜歡喝酒,常常因為痛風發作而打針、吃藥,尿酸數值幾乎都是超過10mg/dl以上。

某一次抽血時,發現腎功能異常才開始飲食控制,並接受降尿酸的藥物治療。兩個月後,抽血檢測尿酸數值降為正常,腎功能也漸漸恢復,現在的他不但天天運動,而且戒酒,也定期追蹤尿酸跟腎功能,大大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!

一般民眾對於「三高」非常的恐懼,深怕自己步入「三高」的行列,但是在血糖,血壓及血脂肪外,往往忽略了尿酸的存在,總是覺得尿酸高就只是痛風發作而已,打針、吃藥就好。

其實,根據統計,高尿酸血症的人大約占20%,而真正痛風發作的僅占5%左右,所以有很多從來沒發作痛風的人其實體內的尿酸值是偏高的,這些沒發作痛風的人更不會去在乎自己的尿酸數值,長久下來對心血管疾病、心臟病及腎臟病的風險更是大大增加,甚至也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。

在各國的文獻研究中,尿酸高與死亡率或洗腎的機率更有直接的相關,血中尿酸值偏高會增加體內的發炎反應,長期的發炎會導致血管壁的增厚及硬化,進而併發血管阻塞及其他病症。臨床上也的確看到很多像上述陳先生的個案,將尿酸值降低之後,腎功能也跟著改善。

一般而言,男性高尿酸或痛風的病例比較多,年輕男性的尿酸值會隨著年紀而逐漸上升,但是女性的尿酸值則會在停經後開始大幅度上升。

痛風發作除了性別、年齡或荷爾蒙改變會受到影響外,飲食仍是最大的因素。高普林的食物攝取(如肉類、內臟、海鮮、火鍋或酒精)及甜食(包含飲料)都是會增加痛風的風險;另外,運動後,未及時補充水分也很容易導致痛風發作,所以運動時,建議全程補充水分,避免過量攝取含糖飲料,以減少痛風的機會。

長期高尿酸血症在沒有痛風發作的情況下往往會被忽略,定期的抽血檢查可以及早發現,並加以治療,以避免腎臟或心血管的傷害。

藥物的選擇分為增加尿液排泄與減少尿酸製造兩大類,透過與醫師或藥師的討論,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,切記避免服用偏方,或只是一昧地使用消炎止痛藥,屆時腎功能受到不可逆的傷害,可就無法回頭了!

(作者為台中舒民診所院長)

參考訊息來源:20211116 自由時報電子報 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484886
登入